苏州市机动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特征分析
朱燕玲, 姚玉刚, 丁黄达     
江苏省环境保护空气复合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苏州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4
摘要: 为了解苏州市机动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特征,运用SPSS19.0时间序列建模器,预测了未来5年(2017—2021年)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分析和对比了苏州市路边站点和国控站点的主要污染物数据。结果表明,未来5年,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373.1万辆,相比2014年增加约37.5%;路边站点NO2值略高于国控站点,但差异不显著;路边站点CO值明显高于国控站点;路边站点PM10和PM2.5值总体略高于国控站点;路边站点苯系物值高于国控站点。
关键词: 苏州市    机动车尾气    污染物    机动车保有量    
Analysis of Main Pollutants in Motor Vehicle Exhaust in Suzhou City
ZHU Yan-ling, YAO Yu-gang, DING Huang-d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pollutants in the vehicle exhausting gas in Suzhou, the SPSS19.0 time series modeler was used to predict Suzhou motor vehicle ownership in the next 5 years (2017—2021), the mai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data of the roadside station and the national control point in Suzhou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zhou motor vehicle ownership shows an upward trend in next 5 years. Motor vehicle ownership will reach 3.731 million in 2020, increase 37.5% (compared to 2014). The concentration of NO2 in roadside stations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ational control city point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concentration of CO in roadside st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ational control city points. The concentration of PM10 and PM2.5 in roadside stations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ational control city points. The concentration of benzenes in roadside station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ational control city points.
Key words: Suzhou City    Motor vehicle exhaust    Pollutants    Motor vehicle ownership    

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部2017年统计结果,2011—2016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5.8%[1],机动车尾气引发的环境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首批城市大气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和深圳的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占比为21.7%~41.0%,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达到50.0%以上[1]。根据苏州市统计局2017年统计结果,2016年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为313.3万辆,同比增加16.6%[2],位居国内第6[3]。根据2016年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技术报告,2015年苏州市PM2.5离线源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为21.3%,已成为影响当地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根据苏州市路边和国控站点的主要污染物监测数据,预测未来5年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分析机动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现阶段苏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1 研究方法 1.1 监测时间

受点位调整影响,除苯系物为2015年监测数据外,其余污染物选取时间段均为2016年1、4、7和10月,分别代表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4个典型季节。

1.2 点位设置和监测项目

根据中国-意大利环保合作项目“苏州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共设立7个路边站点和7个国控站点;路边站点设置于行车道的下风侧,综合考虑了车流量的大小、车道两侧的地形、建筑物的分布情况等因素,采样口距道路边缘距离 < 20 m[4]。各站点采样口周围均满足270°以上的弧形开阔空间,附近无固定的废气污染源。路边站点、国控站点和监测项目见表 1

表 1 路边站和国控站点监测项目
点位类型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路边站点 监测站 SO2、NO2、PM10、O3、PM2.5
拙政园 SO2、NO2、PM10、CO
苏州中学 SO2、NO2、PM10、O3、CO
苏州大学东校区 SO2、NO2、PM10、O3、CO、PM2.5
工业园区市政公司 SO2、NO2、PM10、O3、CO、PM2.5
市政府 SO2、NO2、PM10、O3、CO、甲苯、苯乙烯、间,对-二甲苯、苯、邻-二甲苯、乙苯
渔洋山(对照点) SO2、NO2、PM10、O3
国控站点 南门 SO2、NO2、PM10、O3、CO、PM2.5、甲苯、苯乙烯、间,对-二甲苯、苯、邻-二甲苯、乙苯
彩香 SO2、NO2、PM10、O3、CO、PM2.5
轧钢厂 SO2、NO2、PM10、O3、CO、PM2.5
吴中区 SO2、NO2、PM10、O3、CO、PM2.5
苏州新区 SO2、NO2、PM10、O3、CO、PM2.5
苏州工业园区 SO2、NO2、PM10、O3、CO、PM2.5
相城区 SO2、NO2、PM10、O3、CO、PM2.5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运用Excel2010和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绘图。其中,路边站点污染物日均值为除去对照点的6个路边站点的均值,市区污染物日均值为7个国控站点的均值,对照点的污染物日均值为路边站点中渔洋山的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动车保有量趋势预测

运用SPSS19.0时间序列建模器,预测了未来5年(2017—2021年)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相关系数R2=0.995),见图 1。根据2017年上半年度苏州市公安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2017年上半年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43.0万辆,跻身全国第5,略高于模型2017年的预测上限,表明模型可能存在低估。

图 1 未来5年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预测

图 1可见,未来5年,若无强制性政策出台(如限牌等),苏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呈现上升趋势,到2021年达388.1万辆,最高可达410.3万辆。其中2020年机动车保有量相比2014年上升了30.2%~44.9%。

2.2 机动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 2.2.1 4项污染物时间序列

4项污染物日均值时间序列见图 2(a)(b)(c)(d),其中ρ(CO)单位为mg/m3。由图 2可见,路边站点、国控站点和对照点的NO2、PM10、PM2.5和CO,在季节分布上具有时间序列一致性,其质量浓度季节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均为1月(冬季)较高,而7月(夏季)相对较低。

图 2 4项污染物日均值时间序列

与对照点相比,路边站点和国控站点NO2值全年偏高,而PM10值7月(夏季)偏低。路边站点CO值高于国控站点,PM2.5值相对接近。

2.2.2 4项污染物箱式图

NO2和CO日均值箱式图见图 3(a)(b)(空心圆代表离群值,星号代表极端值,箱中的横线代表中位数)。

图 3 NO2和CO日均值箱式图

图 3可见,路边站点NO2中位数为49 μg/m3,比国控站点(46 μg/m3)高6.5%,比对照点(24 μg/m3)高104.2%,NO2值初步呈现出:路边站点>国控站点>对照点;路边站点NO2值略高于国控站点,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与对照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尾气中的NO2大多来自NO的氧化过程,其在NOx中占比较大,由空气中的O2和N2在燃烧室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般柴油车比汽油车排放更多[5]。表明随着城市交通路网的快速发展和黄标车治理的深入,国控站点周边的道路网络建设较为密集,且柴油动力车有所减少,两者之间差异相对较小。此外,国控站点与路边站点的设置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

路边站点CO中位数为1.1 mg/m3,比国控站点(0.9 mg/m3)高22.2%。CO值初步呈现出:路边站点>国控站点;路边站点CO值显著高于国控站点。

CO的生成通常在局部缺氧或低温条件下(如机动车负载大、低速行驶时),烃燃料不能完全燃烧,CO混在内燃机废气中排出[5],一定程度上与道路拥堵有关。PM10和PM2.5日均值箱式图见图 4(a)(b)(空心圆代表离群值,星号代表极端值,箱中的横线代表中位数)。

图 4 PM10和PM2.5日均值箱式图

图 4可见,路边站点PM10中位数值为56 μg/m3,比国控站点(60 μg/m3)低6.7%,比对照点(69 μg/m3)低18.8%。PM10值初步呈现出:对照点>国控站点>路边站点,但路边站点PM10值分布区间总体略高于国控站点。路边站点PM2.5中位数为36 μg/m3,比国控站点(37 μg/m3)低2.7%。PM2.5值分布区间初步呈现出:路边站点与国控站点接近。以柴油机为例,机动车尾气中一次排放的PM来源有:低温条件下启动和怠速时由燃油颗粒形成、未完全预热或低负荷运转工况下燃烧条件不良产生的、燃烧与空气混合不均匀造成局部过浓,在高温缺氧情况下排出[6]。表明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一次PM与城市总体PM值相对接近,一定程度上与城市下垫面和湍流条件有关。

2.2.3 6种苯系物值对比

6种苯系物值对比见图 5

图 5 6种苯系物质量浓度对比

图 5可见,市政府站点6种苯系物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南门站点,甲苯值最高,苯乙烯值最低。具体到逐项苯系物种类来看,与南门点位相比,市政府监测的间,对-二甲苯差异值差异最大达5.5倍,其次为甲苯值差异达4.0倍,苯、邻-二甲苯、乙苯和苯乙烯值差异分别达3.0,2.7,2.4和2.1倍。

市政府站点苯系物值高于南门站点。机动车排放的HC包括未燃和未完全燃烧的燃油、润滑油及其裂解产物和部分氧化物,如苯、醛、酮、烯和多环芳烃等200多种复杂成分。不同汽油车燃烧排放的VOCs中绝大部分为芳香烃和烷烃,其中芳香烃类又以苯系物检出含量最高,是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7]。这与魏山峰[8]在北京奥运场馆的研究结论一致,发现车辆限行后空气中苯系物浓度显著降低,而这种降低与车流量密切相关。这反映了机动车对苯系物的排放影响不容忽视。

2.2.4 统计检验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路边站点NO2与对照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 < 0.01),与国控站点差异不显著(P=0.081>0.05),国控站点与对照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 < 0.01)。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amhane),路边站点PM10值与国控站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35 < 0.05),与对照点差异不显著(P=0.223>0.05),而国控站点与对照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20<0.05),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路边站与国控站点PM2.5值差异不显著(P=0.676>0.05)。

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路边站与国控站点CO值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 < 0.01)。

路边站点PM10和CO值均与国控站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CO差异极显著。路边站点NO2和PM2.5值与国控站点差异不显著,但NO2值与对照点差异极显著。

3 结论

(1) 未来5年,若无强制性政策出台(如限牌等),苏州市2020年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373.1万辆,相比2014年增加约37.5%(30.2%~44.9%);

(2) 路边站点NO2值略高于国控点,但差异不显著,两者均与对照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3) 路边站点CO值显著高于国控点,反映了路边站点周边机动车行驶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与道路拥堵有关;

(4) 路边站点PM10和PM2.5值总体略高于国控站点,其中PM2.5差异不显著,PM10中位数略低于国控站点,表明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一次PM与城市总体PM值相对接近,一定程度上与城市下垫面和湍流条件有关;

(5) 路边站点苯系物值高于国控站点,苯系物的值高低与车流量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7)[EB/OL].(2017-06-03)[2018-08-20].http://www.mee.gov.cn/gkml/sthjbgw/qt/201706/t20170603_415265.htm.
[2]
苏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苏州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3]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R].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4]
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HJ 664—2013[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5]
迈克尔.阿拉贝. 空气中的烟、雾、酸——明天的空气会怎么样?[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
[6]
姚志良. 机动车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与控制[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7]
游秋雯, 葛蕴珊, 尤可为, 等. 汽油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J]. 环境科学, 2009, 30(2): 336-341.
[8]
魏山峰, 滕曼, 付强, 等. 车辆限行前后奥运场馆附近空气中苯系物污染特征与来源[J]. 中国环境监测, 2007, 23(6): 48-52. DOI:10.3969/j.issn.1002-6002.2007.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