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2, Vol. 14 Issue (6): 82-87.  DOI: 10.3969/j.issn.1674-6732.2022.06.014.
0

监管新论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刘萍, 王洋溢, 2021年江苏省生态环境舆情分析及思考.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2, 14(6): 82-87. DOI: 10.3969/j.issn.1674-6732.2022.06.014.
[复制中文]
LIU Ping, WAN Yang-yi.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Annual Data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blic Opin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21.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orewarning, 2022, 14(6): 82-87. DOI: 10.3969/j.issn.1674-6732.2022.06.014.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8MLB011)

作者简介

刘萍(1984—),女,工程师,硕士,从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01-15
修订日期:2022-01-15

码上扫一扫

2021年江苏省生态环境舆情分析及思考
刘萍1, 王洋溢2    
1. 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2. 江苏省环保联合会,江苏 南京 210036
摘要:通过对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人民网舆情系统搜集到的江苏范围内涉及生态环境各个要素的舆情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对敏感舆情进行不同地区、环境要素、发布时间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全年环境问题舆情数量呈现波动式分布,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是各设区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地域分布上,盐城、苏州和南京敏感舆情数量最高,徐州、连云港、淮安敏感舆情数量最少。通过对3个典型高热舆情案例进行剖析,了解敏感舆情产生的原因,指出由于部分地方管理部门对于环境舆情不够重视、回应不及时,外埠媒体介入以及环境保护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发声等原因导致了一些环境问题演化成为敏感舆情。提出,应未雨绸缪做好舆论引导,结合各地环境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畅通沟通渠道加强舆情应对主动性,以期处理好江苏省内生态环境公众关系。
关键词江苏省    生态环境    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    敏感舆情    高热舆情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Annual Data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blic Opin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21
LIU Ping1, WAN Yang-yi2    
1.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2. Jiangs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ederation, Nang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of the public opinions collected by the People′s Daily Online public opinion system from January 1 to December 31 of 2021, involving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Jiangsu, and focuses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ensitive public opin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ease time,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 opinions throughout the year presents a fluctuating distribution. Water pollution and air pollution are common problems in all districts and cities, and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Yancheng, Suzhou and Nanjing have the highest number of sensitive public opinions, while Xuzhou, Lianyungang and Huai′an have the lowest number of sensitive public opin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hot public opinion cas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auses of sensitive public opinion, and points out that some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evolved into sensitive public opinion due to some local management department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ublic opinion, delayed response, the involvement of foreign media and the voice of influential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be prepared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take targeted meas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s, ope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strengthen the initiative of public opinion response, so as to handl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blic rela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Sensitive public opinion    Hot public opinion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由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网络舆情多有发生,因舆情处置不当导致事态升级的情况时有出现,引发群众不满,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度[1]。江苏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人口众多,工业企业密集,处理好省内生态环境公众关系是建设美丽江苏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了解群众对于江苏省生态环境的意见建议,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针对江苏省内环境舆情开展了多年的监测与研究。现通过对2021年涉及江苏的生态环境舆情信息数据进行筛选统计,分析其舆情特点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省、市、县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了解舆情形成机制并做好舆情应对和防控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提到的“舆情”特指“生态环境网络舆情”,指通过互联网监测到的围绕生态环境相关的要素和话题,在社会舆论场中所表现出的民众意见、情绪和社会态度。“敏感舆情”指的是民众所反映的具有负面情绪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生态环境网络舆情[2]。“高热舆情”指的是在社会舆论场中形成一定规模并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生态环境网络舆情。

对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通过人民网舆情系统搜集到的江苏范围内涉及生态环境各个要素的舆情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在媒介渠道及情感倾向上进行量化分析;重点对敏感舆情进行不同地区、环境要素、发布时间等的量化分析,了解省内环境舆情的地区、类型分布情况;对具有代表性的“高热舆情”进行重点分析,了解“高热舆情”的发酵过程与原因,并据此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 全年舆情特点分析 2.1 全年综合舆情及敏感舆情数据分析 2.1.1 媒介渠道和情感倾向

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度江苏生态环境舆情信息共3 356 282条。为理清舆情来源及情感倾向,对舆情的媒介渠道和情感倾向分别进行了数据统计。江苏生态环境舆情信息媒介渠道分布占比见图 1图 1中客户端指的是新闻媒体与行业资讯两类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网媒指的是包括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在内的网络媒体,平媒指的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从媒介渠道来看,客户端信息量最多,共1 073 642条,占比31.99%;微信信息量排名第2,共945 318条,占比28.17%;网媒信息量排名第3,共938 822条,占比27.97%;微博信息量位列第4,占比6.42%;论坛信息量排名第5,占比3.80%。

图 1 江苏生态环境舆情信息媒介渠道分布占比

江苏生态环境舆情信息量走势及情感倾向情况见图 2(a)(b)。由图 2(b)可见,全年舆情态势整体向好,正面及中性信息占比约78.21%,敏感信息占比21.79%。由图 2(a)可见,7月敏感舆情信息数量最低,当月长江大保护等工作成果获各级媒体积极扩散,且全月无重大突发事件,使敏感舆情信息数量下降;9月敏感舆情信息数量最高,推测当月关于能耗“双控”政策话题持续走热,激发舆论场负面情绪。

图 2 江苏生态环境舆情信息量走势及情感倾向情况
2.1.2 高频词分析

2021年江苏生态环境信息词云示意见图 3。由图 3可见,“长江大保护”“长三角”“高质量”“长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环境治理”“区域”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显示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工作贯穿2021全年。“企业”“产业”“绿色发展”等关键词表明,生态环境保护下的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受到舆论关注。“COP15”(即《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能耗双控”“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等关键词出现频次也较高,表明阶段性热点事件对舆情态势造成一定影响。“南京”“扬州”“大运河文化带”“湿地”等关键词表明相关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受到较多关注。

图 3 2021年江苏生态环境信息词云示意
2.2 敏感舆情分析

生态环境敏感舆情是生态环境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研究重点。2021年,具有代表性的敏感舆情事件共401起。现根据生态环境敏感舆情的地区分布、环境要素、时间分布等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2.2.1 敏感舆情地区分布

2021年各设区市敏感舆情事件数量排行情况见图 4。由图 4可见,13个设区市中,盐城和苏州敏感舆情事件相对突出,敏感舆情事件分别为58和49起;南京、南通和泰州敏感舆情数量分别为35,33和33起,其他地区总体较为平稳,敏感舆情事件均不超过30起。

图 4 2021年各设区市敏感舆情事件数量排行

2021年各设区市敏感舆情事件时间分布特点见图 5。由图 5可见,各设区市敏感舆情时间分布特点差异较大。具体来看,盐城敏感舆情事件几乎贯穿全年;南京、泰州、南通、常州和淮安上半年敏感舆情事件数量高于下半年;苏州、无锡、连云港和徐州则下半年敏感舆情事件数量高于上半年;镇江、扬州和宿迁上半年与下半年敏感舆情事件分布相差不大,各月数量基本保持低位波动态势。

图 5 2021年各设区市敏感舆情事件时间分布特点 注:圆点越大表示敏感舆情事件越多
2.2.2 敏感舆情所涉环境要素

2021年敏感舆情涉及环境要素占比见图 6。各设区市分布情况见图 7

图 6 2021年敏感舆情涉及环境要素占比
图 7 2021年各设区市敏感舆情中环境要素分布情况 注:圆点越大则敏感舆情事件越多

图 6可见,在空气、水、噪声、固废、辐射污染等类别中,空气污染占比为38.28%,主要涉及工业生产废气偷排、粉尘污染,养殖企业异味扰民,违规焚烧垃圾等;水污染占比31.06%,主要涉及工厂、养殖场违规排污;噪声污染占比13.63%,主要为工地施工、企业夜间生产、商户经营等情况造成噪声超标扰民,相关反馈以网民投诉居多。其他占比9.22%,主要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企业经营、土地规划、居民维权,以及环评造假等情况;固废污染(含危废土壤污染)占比5.81%,主要为非法倾倒填埋危废,致土壤严重污染;作风建设占比1.40%,主要为反映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不作为、泄露举报人个人信息等。

通过对污染要素与地域分布交叉进行分析后发现,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是各设区市普遍存在的问题。

2.2.3 敏感舆情发布时间

2021年各月敏感舆情事件数量分布见图 8。由图 8可见,2021年1—12月敏感舆情事件数量分布范围在20~48起,整体呈波动态势。

图 8 2021年各月敏感舆情事件数量分布
3 重点案例分析

综合全年舆情总体情况,筛选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且具有明显环境舆情特征的3个高热舆情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3.1 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案后续舆情

2019年盐城市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事故处置进展多次引发事件回热。2021年1月21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其中第一集《政治监督》内讲述响水化工园区爆炸事故等侵害群众利益事件背后,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失职渎职及腐败问题,带动了网民对于本事件的讨论热度再次走高;后续其他媒体报道多凸显该案例警示作用,使舆情态势整体保持低位波动。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监测到相关报刊报道181篇,网媒信息6 413篇,论坛帖文414篇,微博1 086篇,微信文章11 315篇,客户端文章6 210篇,网络视频62条。

2021年“‘3.21’响水爆炸事故案后续”舆情走势及情感倾向见图 9(a)(b)。由图 9(a)可见,在1月《正风反腐就在身边》专题片播出后引发舆论热议,响水化工园区爆炸事故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形成舆情高峰,后保持低位波动。由图 9(b)可见,由于该案件的警示作用,舆情情感倾向正面及中性占比超过一半。

图 9 2021年“‘3.21’响水爆炸事故案后续”舆情走势及情感倾向
3.2 江苏能耗“双控”相关舆情

2021年8月31日,江苏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以实际行动、实际成效践行“两个维护”。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9月底全国多地“拉闸限电”,江苏省“双控”政策相关情况多在讨论中被波及,舆情热度攀升至监测周期内最高峰值段。随后波动下降,并在四季度保持低位波动。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监测到相关数字报刊报道469篇,网媒信息37 843篇,微信文章28 303篇,客户端文章31 572篇,论坛帖文11 965篇,博客文章93篇,微博9 005条,网络视频159条。

江苏能耗“双控”整体舆情走势及情感倾向见图 10(a)(b)。由图 10(a)可见,由于江苏企业数量多,9月下旬“双控”“拉闸限电”等情况引发极大关注,导致在政策发布后引发舆论热议。由图 10(b)可见,舆情情感倾向正面及中性占比为90.8%。

图 10 “江苏能耗‘双控’”整体舆情走势及情感倾向
3.3 半蹼鹬、勺嘴鹬等候鸟保护舆情

2021年,江苏半蹼鹬、勺嘴鹬等候鸟保护相关议题多次走热。从事件传播来看,一方面,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江苏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候鸟保护成果突出,官方媒体重点宣传江苏省生态修复、候鸟保护成果;另一方面,连云港滨海湿地破坏公益诉讼案、盐城市东台条子泥湿地景区被游客涌入赶海等事件在新浪微博等平台引发大量关注,并引起媒体跟进报道。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监测到相关数字报刊报道133篇,网媒信息2 703篇,微信文章2 180篇,客户端文章3 461篇,论坛帖文129篇,博客文章1篇,微博10 462条,网络视频73条。随着民众环保意识增强,对候鸟保护相关议题重视程度持续走高。

“半蹼鹬、勺嘴鹬保护”整体舆情走势见图 11。由图 11可见,舆情高峰出现在“十一”小长假期间,结合旅游热点时段引发社会热议。

图 11 “半蹼鹬、勺嘴鹬保护”整体舆情走势
4 敏感舆情原因分析 4.1 回应处置不及时导致舆情频发或升级

分析全年“高热舆情”报道内容,多个事件中均提及当地居民“多次反馈”“多次举报”后相关情况仍未改善。根据既往案例分析,此类因回应处置不及时引发的舆情,持续发酵后多会引向对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履职问题的讨论,进而可能影响属地政府的公信力[3]。公众通过媒体渠道进行监督,是推动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若忽视相关诉求则会导致舆情升级,整体工作陷入被动[4]

4.2 外埠媒体介入“高热舆情”发酵

分析发现,中央级媒体、外埠媒体及行业媒体多次介入“高热舆情”事件,跟进报道拉长高热周期。部分事件聚焦媒体及网民的“共情”[5]心态引发了持续关注,跟进刊发报道及评论文章,进一步推高舆情热度。此状况基本符合舆论监督中“异地监督”的特点[6]。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舆情事件报道中,属地相关部门应对相对滞后,鲜少在首次曝光中同步通报官方处置措施。同时,当地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较少,也值得警惕。不排除当地居民向本地媒体求助路径受阻,导致其寻求其他渠道发声,此种情况下舆情曝光、发酵途径不确定性增大。

4.3 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专家推升舆情高热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的提升,舆论场中生态环境垂直领域进一步细分,动物保护类议题持续走热,加之2021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度。随之,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是鸟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很多有影响力的专家走进公众视野,在提升公众对物种多样性关注的同时,也主动发声,跟进相关领域问题。例如,2021年,盐城市东台条子泥湿地景区勺嘴鹬保护区被大量游客涌入赶海、连云港“蓝色海湾基础工程”被质疑影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半蹼鹬觅食等均由环保组织、候鸟保护领域自媒体博主等率先曝出,持续跟进参与后,最终形成“高热舆情”事件。

4.4 大数据传播提升舆情影响力

当前,众多社交媒体、新闻类App等充分发掘大数据的作用,过度使用算法技术,使用户反复接受同样的信息,导致人们信息行为不断固化、信息视野不断窄化[7]。同时,大数据算法也导致社交媒体聚集了一群同质化的群体。在相关舆情出现后,“回音室”效应极大提升了舆情事件的热度,加快了敏感舆情信息的传播。大数据算法中涉事地区环境话题内容的集中推送,会在短时间内推升舆情发酵,提升舆情影响力。

5 建议 5.1 畅通沟通渠道,加强舆情应对主动性

针对处于舆情发酵初期的事件,各地应及时开展线下沟通处置等工作,积极采纳群众意见,避免矛盾焦点转移;对相关投诉举报及时回应处置,并可考虑动态实时通报工作进展,尽可能减少负面舆情影响;同时也需提升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媒介素养,避免因回应不当引发次生舆情[8];在日常业务工作中执法部门与宣教部门也需加强联动,推动环境问题的妥善处置,避免舆情反复发酵。

5.2 结合环境要素和地区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

综合2021年全省数据来看,公众对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环境要素最为关切,大气和水的占比超过一半。江苏地域南北跨度较大,经济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及公众关注热点也有所不同。同时,部分关联度较高的环境要素也将受到公众的关注,如噪声污染、固废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应结合各地区实际,对潜在周期性敏感舆情事件提前预判,通过针对性措施避免舆情升级。

5.3 未雨绸缪做好舆论引导

生态环境领域工作成果向来是舆论关注的重点,特别在各政策实施的周年节点、新政落地期间等,相关领域工作推进情况、工作成果等必将受到聚焦,且易被横向、纵向对比,在此情况下需提前进行宣传统筹与议程设置,占领舆论场开展舆论引导。在相关政策推进中,需统筹兼顾,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避免出现“一刀切”、虚喊口号;或在贯彻执行政策时,逐级增加新的内容或提出新的要求等情况出现,导致舆论质疑政策合理性,消解前期工作成果[9]

参考文献
[1]
李静. 网络舆情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4): 183-184.
[2]
高玮立, 朱福喜, 刘克刚, 等. 基于微博交互关系算法的敏感舆情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5, 32(7): 1979-1981. DOI:10.3969/j.issn.1001-3695.2015.07.015
[3]
陈宏发. 环保类突发网络舆情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20.
[4]
周岩. 社会化媒体中环境舆情传播的动因[J]. 新媒体研究, 2019, 5(2): 20-21.
[5]
庹继光. "共情"思维在环保舆情应对中的应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41(7): 148-152.
[6]
苏成雪. "异地监督": 舆论监督向法治的过渡[J]. 武汉大学学报, 2005, 58(6): 790-794.
[7]
卢智增, 高翔. 社交媒体平台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与引导策略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 44(8): 51-58.
[8]
乔铃. 环保事件中政府部门舆情处置及策略探索——以江苏省环保事件为例[J]. 城市党报研究, 2018(6): 82-84.
[9]
石磊. 基层执法纠偏的路径探索——以环保"一刀切"为例[J]. 长白学刊, 2020(1): 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