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2, Vol. 14 Issue (6): 17-21.  DOI: 10.3969/j.issn.1674-6732.2022.06.003.
0

环境预警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丁铭, 郁建桥, 钟声, 近地表气象风速对固定点位环境空气PM2.5污染贡献影响研究.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2, 14(6): 17-21. DOI: 10.3969/j.issn.1674-6732.2022.06.003.
[复制中文]
DING Ming, YU Jian-qiao, ZHONG Sheng. Study on the Fixed Station's Contribution of PM2.5 Pollutants in the Influence of Near-surface Meteorological Wind Spe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orewarning, 2022, 14(6): 17-21. DOI: 10.3969/j.issn.1674-6732.2022.06.003.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723);江苏省科技项目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研发机构)基金资助项目(BM2022036)

作者简介

丁铭(1981—),男,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通讯作者

郁建桥 E-mail: yjq@jshb.gov.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05-04
修订日期:2022-06-24

码上扫一扫

近地表气象风速对固定点位环境空气PM2.5污染贡献影响研究
丁铭, 郁建桥, 钟声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36
摘要:根据2019—2021年江苏省13个市的近地面风速、风向及细颗粒物(PM2.5)的小时监测结果, 计算不同风速区间频度及PM2.5污染贡献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 风速区间频度及PM2.5污染贡献占比对监测点位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在固定点位周边半径7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78.9%,PM2.5贡献占比为82.4%;半径3 km内,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70.4%,PM2.5贡献占比为80.6%。从区域变化来看,0~3 m/s风速区间内,各市风速频度贡献为59.4%~92.0%,平均值为78.9%。以南京、连云港某大气自动站为例,站点的PM2.5贡献占比、影响风速频度与站点半径呈反比例关系。
关键词气象风速    固定点位    细颗粒物    污染贡献    江苏省         
Study on the Fixed Station's Contribution of PM2.5 Pollutants in the Influence of Near-surface Meteorological Wind Speed
DING Ming, YU Jian-qiao, ZHONG Sheng    
Jiangsu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hourly monitoring results of surface wind speed, wind direction and fine particles (PM2.5) in 13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19—2021, the influence of the frequency of wind speed range and the percentage of PM2.5 contribution were figur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n research area fixed station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wind speed range and the percentage of PM2.5 contribution. In general, within the radius of 7 km, the influence probability of wind speed is 78.9%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PM2.5 is 82.4%. Within a radius of 3 km, the frequency of near-surface wind speed is 70.4%,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PM2.5 is 80.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variation, the frequency of 0~3 m/s wind speed range is 59.4%~92.0%,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78.9%. In Nanjing and Lianyungang, the proportion of PM2.5 contribu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wind speed a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site radius.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wind speed    Fixed station    PM2.5    Monitoring    Contribution of Pollutants    Jiangsu Province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开发速度加快, 各工业区规模不断扩大, 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建筑扬尘污染也随之加剧,复合型污染态势已日趋严峻,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2]。为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探寻大气污染物贡献和输送规律,为环境管理服务[3-6],现根据2019—2021年江苏省细颗粒物(PM2.5)和气象风速监测结果,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苏省PM2.5的贡献与影响,以期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7-9]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PM2.5数据来自年江苏省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13市的大气自动站。污染物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http://106.37.208.233:20035/),频次为1次/h;气象数据来自中央气象台官网(http://www.Nmc.cn/);近地面气象(温度、压力、湿度、风速、风向)数据来自江苏省气象台。

1.2 数据质控

大气自动站运维质控工作包括定期的质量控制(QC)检查、质量保证(QA)检查和随机检查,通过运维检查对站点运维情况进行现场考核,保证数据的获取率、有效率和准确率。

1.2.1 QC检查

每季度对每个大气自动站开展1次QC检查,检查内容包括:(1)PM2.5分析仪流量、关键参数值(K值)和背景值核查,其中关键参数值需要与出厂设备报告保持一致,按照《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和PM10)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HJ 817—2018)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进行采样流量、采样温度、标准膜、气密性、压力传感器检查,记录最终测试情况。(2)采样管路、采样部件的清洁度、密封度检查。

1.2.2 QA检查

每半年对每个大气自动站开展1次QA检查,使用比对追溯校验后的流量计,对颗粒物分析仪的流量进行校验,记录分析仪内部的温度、压力测值,同时对仪器流量、气密性测试偏差进行计算并记录。

1.2.3 随机检查

开展手工监测比对,检查站房环境,将异常数据与周边站点数据进行比对核查。

1.3 评价与分析方法 1.3.1 浓度限值

PM2.5的质量浓度限值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见表 1

表 1 PM2.5的质量浓度二级标准限值
1.3.2 污染贡献及影响评价

污染贡献占比的计算公式见式(1)—(3)。

$\text { 污染物贡献占比 }=\frac{\sum P}{\sum \text { 污染物总量 }}$ (1)
$R=\sqrt[2]{a^2+v^2}$ (2)
$\theta=\arctan \frac{v}{a}$ (3)

式中:P——污染物矢量(Rθ);R——落点位置;θ——弧度角;a——风向,(°);v——风速,m/s。

影响半径的计算公式见式(4)。

${\rm{影响半径}}=t\times v$ (4)

式中:t——影响时间,s;v——实测风速,m/s。

累计影响时间≥2/3时间的风速为该区域的绝对影响风速,计算结果为绝对影响半径;累计影响时间≥1/3时间的风速为该区域的直接影响风速,计算结果为直接影响半径。

2 结果与讨论 2.1 风速频度与影响半径 2.1.1 风速频度年度变化

2019—2021年江苏省平均风速区间频度分布见图 1。由图 1可见,2019—2021年近地面小时风速区间频度为0.1%~34.4%,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1~2 m/s风速区间的频度占比最高(30.8%~34.4%),5 m/s及以上风速区间的频度较少(3%左右)。主要风速区间为0~3 m/s,频度为76.3%~80.7%,平均值为78.9%,其中2019年最高,2021年最低。

图 1 2019—2021年江苏省平均风速区间频度分布
2.1.2 风速频度区域变化

2019—2021年江苏省各市风速区间频度分布见图 2。由图 2可见,各市0~3 m/s风速区间频度为59.4%~92.0%,平均值为78.9%。其中扬州和徐州较高,分别为92.0%和88.5%;南通和连云港较低,分别为59.4%和71.6%。0~3 m/s风速区间频度为70.2%~79.9%,苏南5市(南京、镇江、苏州、常州、无锡)最高,为79.9%,沿海3市(盐城、连云港、南通)最低,为70.2%。与全省平均风速区间频度相比,沿海3市0~1 m/s风速区间频度低了3.6个百分点,1~2 m/s风速区间频度低了3.9个百分点,存在较大差异,其余地区无明显变化。

图 2 2019—2021年江苏省各市风速区间频度分布
2.1.3 风速频度与影响半径

2019—2021年江苏省各市风速区间频度与影响半径见表 2。由表 2可见,各市0~2 m/s风速区间频度为35.8%~68.3%;0~3 m/s风速区间频度为59.4%~92.0%;0~4 m/s风速区间频度为77.8%~98.7%。

表 2 2019—2021年江苏省各市风速区间频度与影响半径

按照1.3.2节影响半径的计算方法,2019—2021年江苏省各市绝对影响半径和直接影响半径的风速区间频度见表 3。由表 3可见,半径在7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59.4%~92.0%(平均值为78.9%),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96.3%~100.0%;在5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40.6%~74.0%(平均值为58.7%),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80.8%~99.4%;在3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20.4%~41.9%,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55.0%~88.8%。

表 3 2019—2021年江苏省各市绝对影响半径和直接影响半径的风速区间频度
2.2 风速频度与污染物贡献 2.2.1 风速频度与PM2.5贡献相关性

通过计算不同半径内的风速频度,结合PM2.5浓度,可以计算出不同半径内风速频度对应的PM2.5贡献占比。PM2.5贡献占比分布见图 3。由图 3可见,半径在7 km内,风速频度为78.9%,PM2.5贡献占比为82.4%;半径在5 km内,风速频度为59.6%,PM2.5贡献占比为65.9%;半径在3 km内,风速频度为33.5%,PM2.5贡献占比为39.9%。

图 3 PM2.5贡献占比分布

风速频度与PM2.5贡献占比的相关性见图 4。由图 4可见,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86 5。0~1 m/s风速区间,风速频度为20.9%,PM2.5贡献占比为24.3%;1~2 m/s风速区间,风速频度为32.6%,PM2.5贡献占比为34.4%;2~3 m/s风速区间,风速频度为25.4%,PM2.5贡献占比为23.7%;0~3 m/s风速区间PM2.5贡献占比之和达82.4%。

图 4 风速频度与PM2.5贡献占比的相关性
2.2.2 风速区间与高值区PM2.5的相关性

根据《GB 3095—2012》,PM2.5的24 h质量浓度限值为75 μg/m3,大于该限值的浓度区域为高值区。ρ(PM2.5)>75 μg/m3的频次和发生污染的概率与风速区间的关系见图 5(a)(b)。由图 5可见,随着风速的上升,ρ(PM2.5)>75 μg/m3的频次和发生污染的概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二者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图 5 ρ(PM2.5)>75 μg/m3的频次和发生污染的概率与风速区间的关系
2.3 实际案例

2019—2021年南京与连云港风速区间频度分布见图 6,PM2.5贡献占比分布见图 7(a)(b)

图 6 2019—2021年南京市与连云港市风速区间频度分布
图 7 南京与连云港PM2.5贡献占比分布

图 6图 7可见,南京市风速区间主要集中在0~3 m/s,该区间风速频度为89.2%,PM2.5的贡献占比为91.7%。0~2 m/s风速区间频度为65.7%,PM2.5贡献占比为70.3%。半径7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89.2%,PM2.5贡献占比为91.7%;半径5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72.1%,PM2.5贡献占比为76.3%;半径3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41.5%,PM2.5贡献占比为46.7%。半径7 km内,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99.9%,PM2.5贡献占比为99.9%;半径5 km内,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98.3%,PM2.5贡献占比为99.0%,半径3 km内,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86.1%,PM2.5贡献占比为89.0%。

连云港市风速区间主要集中在0~3 m/s,该区间风速频度为91.4%,PM2.5占比贡献为93.8%。0~2 m/s风速区间频度为68.3%,PM2.5贡献占比为68.8%。半径7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91.4%,PM2.5贡献占比为93.8%;半径5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74.7%,PM2.5贡献占比为76.5%;半径3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46.5%,PM2.5贡献占比为48.3%。半径7 km内,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99.9%,PM2.5贡献占比为100.0%;半径5 km内,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99.1%,PM2.5贡献占比为99.6%;半径3 km内,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88.5%,PM2.5贡献占比为90.2%。

综上所述,半径7 km内,南京市和连云港市的绝对影响PM2.5贡献占比分别为91.7%和93.8%,直接影响PM2.5贡献占比均为99.9%;半径5 km内,绝对影响PM2.5贡献占比分别为76.3%和76.5%,直接影响PM2.5贡献占比分别为98.3%和99.1%;半径3 km内,绝对影响PM2.5贡献占比分别为46.7%和48.3%,直接影响PM2.5贡献占比分别为89.0%和90.2%。可见固定点位的PM2.5贡献占比随着半径范围的扩大而增加,在近地面风速影响下,其PM2.5贡献占比也会发生变化。

3 结论

(1) 2019—2021年江苏省大气自动站的小时风速数据显示,1~2 m/s风速区间频度占比最高,为30.77%~30.39%,5 m/s及以上风速区间频度占比最小,仅为3%左右。风速区间集中在0~3 m/s,频度为76.3%~80.7%。

(2) 从区域变化来看,全省各市0~3 m/s风速区间频度为59.4%~92.0%,平均值为78.9%。沿海3市(盐城、连云港、南通)0~1 m/s风速区间频度较全省该风速区间频度低了3.6个百分点,1~2 m/s风速区间频度低了3.9个百分点,存在较大差异,其余地区无明显变化。

(3) 从风速频度与影响半径来看,半径7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59.4%~92.0%,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96.3%~100.0%;半径5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40.6%~74.0%,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80.8%~99.4%;半径3 km内,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为20.4%~41.9%;直接影响风速频度为55.0%~88.8%。可见半径7 km内的绝对影响风速频度与半径3 km内的直接影响风速频度均已达到较高水平。

(4) 从风速区间频度与PM2.5贡献占比来看,0~3 m/s风速区间频度的平均值为78.9%,PM2.5贡献占比之和为82.4%。风速频度与PM2.5贡献占比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风速区间与ρ(PM2.5)>75 μg/m3的频次和发生污染的概率存在良好的负相关关系。

(5) 以南京和连云港为例。0~3 m/s风速区间频度分别达到89.2%和91.4%,PM2.5贡献占比分别达到91.7%和93.8%;半径7 km内,绝对影响PM2.5贡献占比分别为91.7%和93.8%,直接影响PM2.5贡献占比分别为98.3%和99.1%;半径3 km内,绝对影响PM2.5贡献占比分别为46.7%和48.3%,直接影响PM2.5贡献占比分别为89.0%和90.2%。

参考文献
[1]
王遵娅, 丁一汇, 何金海, 等.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 气象学报, 2004, 62(2): 228-236.
[2]
颜如玉. 上海市空气质量指数及污染源研究[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 60-83.
[3]
王飞, 韩业林, 赵颖. 太原市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9): 1521-1528.
[4]
朱韶峰, 黄吉. 静风条件下的大气污染探讨[J]. 浙江气象科技, 1990, 11(4): 37-41.
[5]
丁峰, 朱志锋, 张良瑜, 等. 南京市环境大气质量变化特征及防治对策建议[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20, 32(5): 63-67.
[6]
汪宇, 彭晓武, 沈劲, 等. 基于气象因子的PM2.5回归预测模型研究[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8, 10(4): 8-11.
[7]
张章, 孙峰, 李倩, 等. 2013—2018年北京市PM2.5污染波动特征研究[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1, 72(4): 33-39.
[8]
LI T R, JIANG X J. Wind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ground-based optical observatory[J].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22, 22(4): 13-22.
[9]
WANG L L, GUO X F, WAN B C.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ly-induced near-surface flows over an enclosed crater: Observations of the meteor crater experiment(METCRAX)[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4, 7(2): 162-167.